为了这枚“金钉子”,70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剑河——第五届国际地球生物学大会野外考察暨剑河“金钉子”(寒武系乌溜阶)现场研讨会在贵州剑河召开

文体旅事业部 | 2025-06-19 15:07

6月18日,一场汇聚生物生命与科学知识的盛会——第五届国际地球生物学大会野外考察暨剑河“金钉子”(寒武系乌溜阶)现场研讨会在贵州剑河召开。

大会在剑河县屯州村金钉子广场召开,本次大会以“化石讲述地球 发现引领认知”为主题,70位中外地质学、古生物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地质科学奥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地质遗产保护。

2018年6月21日,经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正式批准,全球寒武系第三统暨第五阶“金钉子”建在剑河八郎村,这是全球第69颗、中国第11颗、贵州首颗“金钉子”。七载光阴荏苒,这颗扎根苗岭深处的“金钉子”,诉说着地球历史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人类探索生命起源与地质奥秘的不懈征程。

据沈树忠院士介绍:“这颗金钉子位于的时间段特别重要,对于生命演化来讲,5亿年左右是特别关键的一个时段,它表明的是地球从以前的一个微观生物为主的世界,到了一个宏体生物大规模爆发,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形成、建立的这样一个阶段。”

“以前大家认识这个寒武纪大爆发的时间,是在加拿大的布尔吉斯页岩,再早一点是云南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恰好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这三个生物群把寒武纪大爆发的全过程完全链接起来了,所以它的价值非常大。”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表示。

苗岭含翠,层峦叠嶂。专家学者们沿石梯小道拾级而上,前往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金钉子”剖面现场进行考察。在全场瞩目下,沈树忠院士和研究团队代表杨兴莲教授携手,将一枚二十余公分长的“金钉子”郑重钉入标志点。

一锤落定,宣告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的底界被正式、科学、权威地锚定于世界地质年代表上。这一“金钉子”的建立,凝聚了中国地层学界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是中国为全球年代地层划分系统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使剑河成为了连接世界地质科学的重要节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敏对剑河“金钉子”剖面保护成果十分肯定:“这里整个的剖面保护得非常好,反映了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对自然遗产保护,花了很大的功夫,我们非常高兴能见证这枚‘金钉子’的落成。”

“在生命历程中,世界许多地方没有太多记录,但是在剑河这里,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沉积地层剖面,并记录了这段时间。这也是剑河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这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来研究这段生命的发展历程。”美国波莫纳学院代理校长Robert Riepma Gaines表示。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肖书海深有感触:“这个‘金钉子’是多国科学家历时30多年共同攻坚的结果,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做科学需要甘坐数十年冷板凳,一步一个脚印——这种坚守与探索精神,是最珍贵的科学价值。”

石芽裸露、峻奇绝谷的五河成冰系——寒武系剖面现场,是野外考察的第二个地点。专家学者们一路考察了五河大桥剖面起点、交榜艾迪卡拉系盖帽白云岩和滴水岩寒武纪地层,实地感受地壳运动造就的“沧海桑田”。

最后,专家学者们还在剑河仰阿莎温泉小镇召开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全球层型剖面保护座谈会,围绕剑河“金钉子”的保护策略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剑河“金钉子”不仅是地质学界的瑰宝,更是剑河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财富。此次大会在此举办,是对剑河地质遗迹研究价值的高度认可,它将进一步擦亮剑河“地质地标”的金字招牌,加速推进剖面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为剑河县学术成果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度融合做出重要贡献。

剑河县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深耕‘金钉子’的多元价值,依托贵州大学、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等科研力量,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全力做好层型剖面的保护与开发,打造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地质文化品牌,让剑河“金钉子”成为展现自然科学魅力与地域文化特色的闪亮名片。(剑河县融媒体中心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