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之上 农业如此多娇 ——贵州探索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与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
采访嘉宾:龙永图(中)? 前外经贸部副部长,邓小海(右))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山地之上,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如此多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在贵州卫视《论道》栏目6月15日播出的《展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风采》中的总结,道出了贵州农业发展的核心逻辑。作为全国唯一无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却依托生态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小而精、特而优、高而效”的创新之路。
? ??? ?立足资源禀赋,重塑山地农业价值??
贵州的山地自然条件正转化为特色优势。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节目中指出:“贵州地貌多样性造就了小气候的独特性,土壤结构、气候条件迥异,为多样化农产品提供了天然温床。”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邓小海进一步阐释:“贵州拥有全国第四的物种多样性,耕地富硒率超30%,刺梨全球份额超80%,辣椒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一。” 这些资源禀赋成为贵州发展“特色产业”的根基——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其中茶园面积700万亩、蔬菜基地1800万亩,构建起“一县一业”集群化布局。
然而,规模不等于效益。邓小海坦言:“贵州李子面积全国第一,但除‘蜂糖李’等精品外,多数品种市场溢价有限。” 对此,2025年贵州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聚焦品种品牌和标准化生产” 。黔北麻羊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路径:通过精深加工提升屠宰加工转化率至60%以上,带动养殖户年均增收2.1万元。
?? ? ?科技赋能+标准引领,破解“出山出海”难题?
“农产品不仅要种出来,更要销得出、卖得好。”邓小海强调。贵州的破题之策聚焦两大抓手:
科技适配山地场景
建成全国首个山地智能农机重点实验室,研发25°陡坡作业设备;推广5G智慧农业系统,覆盖3500个合作社,降低人力成本30%。大数据溯源技术更让“龙里豌豆尖”在中国香港售价达每斤128港元,春节订单增长200%。
标准认证打通市场
“瑞士阿尔卑斯山区0.3%农业人口占据全球高端奶酪35%份额,日本飞驒市通过‘一村一品’实现农产品溢价250%。贵州需借鉴‘品质认证+市场细分’经验。”邓小海对比道。目前,贵州持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强化供粤供港农产品基地建设,累计获“圳品”认证64个、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42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值达793.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需进一步借鉴国际经验,通过提升标准认证水平和市场细分,推动特色农产品“出山出海”。龙永图指出关键:“制定标准需科学论证,如德江天麻的天麻素含量比普通品种高15%,这正是建立话语权的基石。”
? ? ?? 三产融合:从“卖产品”到“卖体验”?
农文旅融合成为贵州农业增值的核心引擎。邓小海以数据为证:“贵州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占全省旅游总量近50%,拥有757个中国传统村落和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梯田经济:加榜梯田通过水稻景观引流,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300%,农产品就地溢价超40%;
农体融合:榕江“村超”将辣椒、牛羊产业嵌入赛事,衍生文创产品销售额破亿元;
生态溢价:林下经济利用3200万亩林地,发展石斛、灵芝种植,亩产值超万元。
龙永图总结:“农业+文化+旅游+体育的融合,本质是将‘运产品出去’变为‘引消费者进来’,实现价值链跃升。”
? ?? ?? 国际视野下的贵州启示?
面对全球化竞争,贵州路径蕴含三重启示:
培育头部企业链动产业: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200家,老干妈带动辣椒产业链产值突破800亿元;
开放协作突破资源约束:黔台农业合作园区引进49项技术;
民族文化赋能品牌溢价:黎平香禾糯、从江小香猪等非遗农产品,通过故事营销提升附加值30%。
? ?? ?深耕山地,静待花开?
“发展山地农业需耐得住寂寞,忌急功近利。”龙永图的告诫点明内核。贵州以“科技适配化、政策精准化、产业生态化”三维变革,化山地约束为特色竞争力。2025年,当2300万亩高标准农田铺展于黔山秀水,当林下经济产值迈向千亿目标,这片土地将向世界证明:山地之上,亦可孕育农业现代化的璀璨样本。正如邓小海所言:“高效是出发点更是落脚点——唯有农民增收、生态增值、产业增效,方为可持续的贵州新风采。”